【特產電商】政策利好下的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于電商而言,拓展了發展空間。近來,一張流傳于網上的照片,直觀地展現了各大電商在農村的布局:某村莊房屋的外墻上,兩幅巨大的墻體廣告“針鋒相對”,一邊是“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另一邊則是“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各大電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看重的無疑是“農產品網上賣”的巨大市場空間。
互聯網+農業于農戶、消費者而言,增進了互聯互動。種子是否健康、施肥是否適量、采摘是否科學……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與農戶溝通,質量靠得住的農產品能夠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推廣,用戶安心又放心,農戶省時又省力,實現了互利共贏。
政策利好下的互聯網+農業
一、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
在知識經濟時期,信息這一新的生產力要素在農村經濟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新技術信息、病蟲害信息、市場需求信息等已經成為農戶適應市場、把握市場的重要因素,農戶對信息的需求也將與日俱增。目前,雖然全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市、縣、鄉(鎮)三級信息服務體系,但農業信息化建設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然存在信息傳遞速度慢、服務手段落后、流通渠道不暢等諸多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服務體系不健全、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開發、信息內容與現實需求脫節、針對性不強,農民難以承擔較高的運行與維護成本等。
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重點是依托互聯網企業建設一批農業農村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臺,更好地將互聯網技術廣泛運用到農業生產與流通中,不斷打通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關聯環節,催生多種新興業態。同時,通過強化信息采集、精準作業、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災害預警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完善農業生產和市場監管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重點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可追溯系統,提高農業規?;?、精準化和設施化水平,解決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對此,必須要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立統一的軟硬件平臺,整合農業、農村市場的信息資源,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大型數據庫,加快農村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同時,要研究制定農業信息化相關扶持政策,積極推動信息化制度建設,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制度;并逐步建立一支專業技術和分析應用相結合、精干高效的農業信息化隊伍,強化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
二、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農產品流通技術體系
建立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關鍵是要搭建起電商體系、信用體系、人員配備體系、物流保障體系、信息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等“六大支撐”體系。其中,電商體系主要是建立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網上交易實現體系,以實現農貿產品的網上交易和在線支付,實現特色旅游、特色農家樂網上推廣、交易、支付,實現特色經濟、招商引資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等。農村電子商務信用系統要堅持低成本,低門檻,時效性和識別簡單。人員配備體系包括信息員、網站技術人員、銷售員、農業推廣人員等所有與農村電子商務活動相關的人員配備。物流保障體系重點是培育低成本的物流配送隊伍,形成覆蓋面廣、流通力強、質量高、時間短的全方位均衡的農村物流途徑。信息體系主要要保證信息采集、加工、存儲、傳輸的安全、可靠、及時、有效?;A設施體系主要是配備農村電子商務體系運行基礎硬件設施,搭建整個體系的硬件基礎平臺。
- 上一條 上一篇:國家稅務總局:積極探索“互聯網+出口退稅”
- 下一條 下一篇:新《食安法》將實施 網購食品問題第三方平臺擔